“来,小秦,今年的绿豆汤加了西米,快来尝尝!”7月16日下午3点,位于鄞州区东胜街道姚隘路上的一个快递网点内,小山村饭店老板娘周伏波热情地给快递小哥派发冰镇绿豆汤。
刚送完单回来的快递小哥秦广雷,浑身湿透,汗珠挂满额头。他接过饮品,咕咚咕咚,一饮而尽。
这一份份带着心意的绿豆汤,周伏波已经送了14个夏天。
周伏波正在清洗绿豆。
从最初的一天熬两大锅到如今的熬六大锅,从单纯的绿豆汤到今年加了西米的绿豆汤,每年酷暑重复着,她的坚持却从未打折扣。
为户外劳动者、独居老人这些“最需要清凉的人”递上慰藉,成了她刻在骨子里的夏日约定。
用力搅拌。
2001年,周伏波揣着所有积蓄,在姚隘路开了家“小山村饭店”,主打宁波地方特色菜。因物美价廉,很快就攒下了好口碑。
从开店那年起,每到冬夏两季,饭店门口总会摆上一个大大的保温桶——
天寒时,桶里是热气腾腾的驱寒姜茶;天热了,就换成清清凉凉的解暑凉茶。
环卫工扫街路过、快递员奔波歇脚,谁渴了累了,都能随手接一杯,喝得舒坦又暖心。
装箱完成。
在她心里,做生意从来不只是赚钱,还要让路过的人觉得踏实、温暖。
14年间,装汤的家伙,从粗瓷大碗换成了方便拿的透明杯子……
“周老板娘的汤,喝十年了!天热就盼这个!”当天下午,环卫工怀太武停下扫帚,喝了杯绿豆汤,又往水壶里灌了些。他表示,渴了来喝,没人说啥,跟自个儿家似的,舒坦。
周伏波贴心地加了糖。
从前一天晚上开始,这一锅绿豆就让周伏波忙开了:绿豆提前泡在清水里发着,西米也按比例煮好晾着,就等第二天动工。
泡好的绿豆。
16日早上5点,天刚蒙蒙亮,她已经守在了灶台前。儿媳妇柯艳也赶来帮忙。
泡透的绿豆倒进蒸锅,上汽后慢慢蒸到八分熟,再倒进滚烫的铁锅里慢炖。
炉火“呼呼”舔着锅底,厨房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,她们握着长柄勺站在锅边,一刻不停地搅——火大了怕糊底,火小了熬不出沙,手腕转得酸了,就换只手接着来。
儿媳妇柯艳在帮忙。
六大锅绿豆汤,从蒸到炖再到熬出绵密的沙,一直忙到中午才全部弄好。
稍凉后,婆媳两人一起分装:透明杯子里先舀绿豆沙,再添上提前备好的西米,杯身仔细贴好“有糖”“无糖”的标签。
上门送绿豆汤。
下午2点,戎家社区党委书记高素琼带着二十几位网格员及社区联合工会、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志愿者赶来帮着送汤。
大家分工明确——
会开车的人载着整箱汤,往快递网点、建筑工地送;
有人拎着成袋的杯子,挨条巷子敲开独居老人的门;
还有人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老街窄弄,遇见户外作业的师傅便停下车递上一杯。
快递小哥喝上送来的绿豆汤。
不过两个小时,400份绿豆汤就送完了。
一碗碗绿豆汤裹着心意,从街头传到巷尾,从年轻劳动者手里递到老人掌心,让整个辖区都浸在暖融融的甜意里。
给物业工作人员送绿豆汤。
“你看,这么多人帮忙,这‘清凉’能送得更远!”望着志愿者们远去的背影,周伏波额头上的汗珠还没擦干,眼里却亮闪闪的。
14年的坚守,从一个人的灶台,到一对婆媳的默契,再到一群人的奔忙,这碗绿豆汤熬煮的,早已不只是“清凉”,更是一座城市的温情接力。(来源:甬派客户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