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龙凤茶楼论坛网,老九品茶楼凤楼论坛官网,51pc·mc品茶2024下载,51pcmc品茶论坛

中国文明网总站  |   首页    |  头条    |   文明聚焦  |  新时代文明实践   |  文明创建   |  道德典型  |  志愿服务  |   未成年人  | 
    图解文明城市   |   专题·活动   |  县市区传真   |   我们的节日  |   工作提示   |  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   |  
您当前所在位置:宁波文明网 > 头条

阿拉手艺人 | 陈兆红:木头里藏着“千年不松”的秘密

来源: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:2025-07-16 字体 [][打印][关闭]
更多 0

  

  镇海蛟川街道的兆红堂,松木清香漫出窗棂。63岁的陈兆红捏着紫檀木榫头对准卯眼,木槌轻轻落下,“咔嗒”一声轻响,两块木头便严丝合缝地相拥,不用一钉一胶,却稳如磐石。在这个流水线呼啸的时代,这位宁波老手艺人,正用最古老的榫卯技艺,把时光的温度一点点凿进木头里。

木韵初绽:海岛少年与千年技艺的相遇

  1978年的舟山金塘岛,海风裹着木料香气钻进木工坊。16岁的陈兆红蹲在师傅脚边,凝视榫卯咬合的瞬间?!澳鞘本醯?,两块木头不用一钉一胶,却能严丝合缝、千年不松,简直是神迹?!闭夥菡鸷常鸾セ魉仙淖非?。

  “你看在河姆渡遗址,七千年前的木头还在‘说话’?!痹诔抡缀炜蠢矗嬲拈久揖呔橇魉呱系乃俪善?,而是与时间对话的艺术。从选材开始,他便坚持“时效处理”——木材需经自然晾干、反复取料、再晾干,每一道工序都需蛰伏数年光阴。一件传世家具的诞生,短则三年,长则五年,如同古树年轮般层层积淀。

  那时的宁波,“城外和丰纱厂,城内红木工场”的顺口溜还在流传。甬式家具与“京作”“苏作”“广作”并称明清四大家具,以骨木镶嵌与精密榫卯闻名。陈兆红常在老家具行打转,看那些拔步床、七弯凉床,上千个榫卯组成的家具能拆能装,历经百年仍稳如泰山?!罢獠攀钦嬲哪咀?,是能留住时光的房子?!?/p>

榫卯守艺:在时光里淬炼的甬式风骨

  工业化浪潮中,胶水渐渐替代了榫卯的精密,松垮的结构让家具沦为“快消品”。陈兆红痛心疾首道:“上好的木材,经过‘简易版’榫卯加工而来的家具,一旦胶水失效马上就会散架,成为一堆‘木头垃圾’。老祖宗的智慧不该被胶水绑架!”

  陈兆红为此竭尽全力,精研传统榫卯结构,在榫卯内部再设计榫卯,将燕尾榫等复杂工艺推向极致。他在燕尾榫的毫厘世界里,执着地与0.1毫米的误差较劲,正如宁波老话“分眼分榫”所形容的境界:孔与榫必须严丝合缝,分毫不差。

  “甬式家具常用小材料做大图案,如七弯凉床、三弯凉床、拨步床、轿子等,有千工床万工轿的美誉,并且拆装方便,可以说融合了我国传统力学、数学、美学和哲学的智慧,是中国古典木工艺的灵魂。”陈兆红说,制作过程讲究大夹角、粽子夹角和燕尾榫合理运用,一般不露端面,更加精致,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甬式榫卯的中庸之道?!拔叶蚤久睦斫饩褪恰托场帧!?/p>

  在陈兆红心中,这门技艺还赋予家具超越物质的生命长度?!拔易龅牟恢皇羌揖?,更是木质的‘传记’?!背抡缀烊〕鲆徽耪掌?,上面是侄女出嫁时他亲手制作的紫檀木椅。椅背上,时间、人物被细细篆刻。一件寻常的家具,由此升华为凝固家族记忆的“方舟”。

创新破局:让千年技艺长出新枝丫

  如果说坚守是陈兆红的底色,那么创新便是他披荆斩棘的利刃。在他看来,“创新不是背叛传统,而是让传统活下去?!彼杓频摹翱傻魇铰ヌ荨薄白楹鲜铰ヌ荨?,既保留了传统榫卯的稳固性,又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灵活组装,解决了现代住宅空间受限的痛点。一位客户曾感叹:“这楼梯不仅实用,更像一件艺术品,每一处榫卯结构都藏着故事?!?/p>

  上世纪九十年代,面对螺旋楼梯及扶手扭度计算的难题,陈兆红在无教材、无先例的困境中,硬是靠着一沓草稿纸和多次试验,推导出精确的计算公式。这一突破,被同行赞誉为“破解了木工界的哥德巴赫猜想”。而他研发的仿形木工车床与异形木线机,更是让宁波木线条加工水平傲视群雄。

  然而,他的创新,还远不止于此。如今,在木工领域,他是“专利大户”,手握国家专利300多项,其中发明专利超百项,实用新型专利158项、外观专利96项。在众多专利里,“机关锁”系列最动人。他从老家具暗格里找回失传的“箱中箱”技艺,设计出带榫卯密码的“箱子机关锁”“家具机关锁”,让古老智慧以现代专利形式重生。

  他经常阅读古籍,从《考工记》《天工开物》中汲取智慧?!袄献孀诘闹腔郏皇侨梦颐鞘刈爬涎?,是让我们学他怎么想办法?!痹谒淖鞣焕?,传统与现代从不打架:老刨子旁边放着精密的测绘仪,手工凿出的榫头会先在电脑上建模,古老的木头,就这样长出了新的枝丫。

薪火相传:让榫卯住进时光长河

  蛟川中心学校的木工坊里,陈兆红化身“孩子王”,设计榫卯笔筒、神秘机关盒,教孩子们拼“燕尾榫”、拆卸“机关锁”。在纷飞的木屑中,在手指翻动间,千年榫卯智慧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年轻人的心田。

  对于非遗传承,他虽心怀隐忧,却也始终乐观。“就怕这手艺断在我们手里。”陈兆红为能更好将榫卯结构技艺传承下去,系统整理凝聚毕生心血的300余项专利,把做了一辈子的榫卯工艺画成图谱。

  “若寻不到传承人,后人凭这些专利号,照着书总能做出来。”他把专利号郑重地刻在作品上,视其为跨越时空、指引后学的技艺坐标。“等我做不动了,这些木头会替我说故事?!?/p>

  暮色中,陈兆红摸了摸身旁的紫檀木,那上面,刚凿好的榫头闪着温润的光,像一颗正在生长的种子,要把阿拉手艺人的故事,悄悄种进更远的时光里。(来源:甬派客户端)

相关报道:

稿源:宁波文明网 编辑:曾嘉
 
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
宁波文明网  ©版权所有
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